详情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PDE)

  1. • 126道精选问题
  2. • 深度分析
  3. • 1615人已测
简介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IPDE)

背景与发展


  • 起源:IPDE 是由 Loranger 等人根据人格障碍检查(PDE)于 1991 年修改制定的。

  • 研发支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联合项目的成果,基于全球范围的试验研究。

结构与内容


  • 条目数量:共用 153 个条目,若只节选与 ICD-10 诊断系统相对应的条目则为 70 个。

  • 维度划分:分成 6 个方面,包括工作、自我、人际关系、情感、现实检验、冲动控制。

  • 与诊断系统的联系:其判断标准与 ICD-10 和 DSM-Ⅲ-R 两套诊断系统相配套,部分与 ICD-10 研究用标准对应,个别与 ICD-10 的临床描述和诊断指导对应。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

评分标准


  • 评分等级:采用三级评分,0 表示正常,1 表示突出,2 表示符合诊断标准和病态。

  • 时间规定:一种行为持续至少 5 年才可考虑为人格特质。

  • 诊断要求:ICD-10 诊断每型人格障碍需要至少 3 条,DSM-Ⅲ-R 则需 4-5 条,并且至少有一条的评分是 2 分。若阳性得分大于 10 条(同样要求有一条评分是 2 分),但又不符合任何一种人格障碍者,则诊断为其他型人格障碍。同时,至少有一种符合诊断标准的条目所述的行为在 25 岁之前就已出现。

特点


  • 减少主观判断:未按照每型人格障碍来进行检查,而是按照人生活的几个方面进行检查,降低检查者对患者的主观判断影响。

  • 良好信度: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大部分条目的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在 0.8-0.9 之间。

  • 检查时长:条目较多,检查一次约需 150 分钟,若使用节选与 ICD-10 对应的 70 个条目,检查时间可缩短为 70 分钟左右。

适用范围


  • 年龄范围:适用于 18 岁至 70 岁的人群。

  • 检查者要求:检查者应为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

局限性


  • 诊断系统差异:不同诊断系统之间的可比性差,如采用 DSM-Ⅲ-R 和 ICD-10 诊断系统对同一批患者检查,得出的人格障碍患者数量存在差异。

  • 文化适应性:主要由西方人制定,部分条目不太适合其他国家国情,如在一些行为认知和亲子关系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理解和表现上的差异。

测试「作用.文献.论文」

《挪威临床医生对SCID-II访谈的可学习性和可用性的体验》
这项研究探讨了临床医生对SCID-II访谈工具的使用体验,结果显示SCID-II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学习性和可用性,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青少年人格病理学的不同测量与静息态自主功能之间的关联》
该研究使用SCID-II评估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发现其测量结果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SCID-II能够捕捉到与生理功能变异相关的人格障碍特征。

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