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人格诊断问卷(PDQ-R)

人格诊断问卷(PDQ-R)

  1. • 126道精选问题
  2. • 深度分析
  3. • 1095人已测
简介

美国纽约州立精神病研究所 Steven E. Hyler 及其同事于 1984 年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III-R)轴 Ⅱ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编制了 “人格诊断问卷”(PDQ),并于 1988 年修订为 “人格诊断问卷 — 修订版”(PDQ-R)。1995 年又根据 DSM-IV 轴 Ⅱ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将 PDQ-R 修订为 “人格诊断问卷 — 第四版”(PDQ-4)。

引入中国:黄悦勤等人 1995 年以来在国内首次对 PDQ-R 进行了研究,根据 1994 年出版的 DSM-IV 轴 Ⅱ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删除已取消的人格障碍分型后,该问卷包括十型人格障碍,共 127 项问题。

条目数量:PDQ-R 按照 DSM-IV 的十型人格障碍设计了 85 项问题,另有六项问题测试效度,还有一个包含五项问题的 “临床意义表”。

问题内容:涉及分裂样、分裂型、偏执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戏剧型、自恋型、边缘型、反社会型等十型人格障碍相关的各种行为、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描述。例如 “我需要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 与表演型人格障碍相关,“我常怀疑我所认识的人们是否都真正值得信任” 与偏执型人格障碍相关。

记分方式:受试者根据问题描述与自己情况的符合与否,对每题以 “正确” 或 “错误” 回答。回答 “正确” 记 1 分,作为病理反应记分,分数越高表明人格障碍的症状越多。

划界分:原量表的美国阳性划界分为 4-5 分,如偏执型、分裂型、回避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五种人格障碍的阳性划界分为 4 分;分裂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依赖型和抑郁型六种人格障碍的阳性划界分为 5 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阳性划界分为 3 分。国内研究建议在大学生中使用时,阳性划界分调整为 5-6 分。

人格诊断问卷(PDQ-R)特点

方便快捷:是自陈式问卷,凡是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对象均可应用,填写大约需要 30 分钟,可快速对受测者人格障碍情况进行初步筛查。

良好信度:PDQ-R 的重测信度较好,以全量表诊断出一种以上人格障碍为标准进行统计,重测一致率较高。除了分裂型、偏执型和自恋型外,其余各型人格障碍的重测一致性均很好。

效度较好:与 ICD-10 比较,具有高度灵敏度和中度特异度,可以作为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应用于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的辅助检查。

适用人群: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适用于精神科病人、社区人群、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可用于筛查人格障碍。

应用场景:主要用于精神科临床诊断、心理咨询、科研等领域,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初步了解受测者是否可能存在人格障碍及可能的类型。

自我报告偏差:依赖受测者的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受测者无法准确洞察自身心理特征,或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如实报告的情况,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存在欺骗等特征的人格障碍,自我报告的诊断效度可能更低。

文化适应性问题:源于西方,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中国等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跨文化应用时可能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订。

不能作为确诊工具:只能作为筛查工具,不能仅凭 PDQ-R 的结果确诊人格障碍,需结合临床面谈、观察等其他评估方法综合判断。

测试「作用.文献.论文」

《美国人格诊断问卷 (PDQ—R) 在中国的试测》:作者是黄悦勤、董问天等,发表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年第 5 期。

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