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性(分离性)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曾称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身份解离为核心特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以上独立的人格状态,这些身份可能拥有不同的姓名、年龄、性别、记忆甚至生理特征(如过敏反应或视力差异),并交替控制患者的行为。
其核心症状包括:
① 身份解离,不同人格之间可能存在失忆关系(互不知晓)或协同关系(可相互对话),转换通常突然且戏剧性;
② 记忆障碍,患者对重要事件(尤其是童年创伤经历)出现选择性遗忘或长期记忆空白,无法用普通遗忘解释;
③ 现实感丧失,如感觉身体与意识分离、环境不真实或自我认同混乱。
该病多与童年严重心理创伤(如虐待、忽视)密切相关,约97%-98%的成年患者存在此类经历,长期压力或遗传因素也可能诱发。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整合人格、催眠疗法促进身份间沟通,药物(如抗抑郁药)仅用于缓解共病症状。尽管部分患者可通过长期治疗改善症状,但多重人格的整合过程复杂,部分患者需终身管理。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对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进行了全面综述,包括其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是了解DID的基础文献。
《The Dissociative Spectrum: From Normal to Pathological Dissociation》
探讨了解离现象的谱系,从正常解离到病理性解离的过渡,有助于理解解离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