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MPD),现更名为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是一种复杂且具争议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特征为个体体内存在两个或多个明显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状态会交替控制个体的意识、记忆、行为及感知觉。这些不同的 “身份” 可能拥有独特的名字、记忆、性格甚至生理特征(如不同的语言习惯、过敏反应或生理指标),彼此之间可能存在意识上的分隔,导致个体出现记忆断片,尤其是对个人重要事件或创伤经历的记忆无法连贯。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形成与严重且长期的童年创伤(如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或极端压力)密切相关,儿童在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应对创伤时,会发展出解离机制,通过创造不同的身份来分担痛苦或适应环境。患者常伴随其他解离症状,如现实感丧失、自我感消失,或共病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自杀倾向等。诊断需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标准,包括存在多个分离的身份状态、身份转换时的记忆中断,且症状无法用普通的想象或伪装解释。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专注于儿童和青少年解离性障碍的研究,探讨了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
《Dissociative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A Neglected Population》
关注老年人解离性障碍,指出该群体常被忽视,其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