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lowe-Crowne 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MCSDS)是一种用来评估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社会期望行为倾向的心理测量工具。它由 Douglas P. Crowne 和 David Marlowe 在 1960 年代开发,旨在量化一个人倾向于如何在他们的外部行为上呈现自己,以便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赞赏。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Marlowe-Crowne 社会期望量表:
1. 目的与应用
量表的主要目的是测定一种名为“社会期望”的心理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个体出于获得认可或避免反感的动机,而倾向于在自己的报告中给出社会希望或期望听到的答复。在心理学研究、临床评估和社会心理学应用中,了解被试者的社会期望动机对于解释和预测他们的行为至关重要。
2. 结构与内容
原始的 Marlowe-Crowne 社会期望量表包括 33 项陈述性质的题目。测试者需要回答是否同意每个陈述,以“是”或“否”的形式回答。这些问题设计得很聪明,可以暴露出试图以社会期望的方式呈现自己的个体。
3. 计分与解释
量表的计分系统简单,通常是为每个“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打分,然后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表现出的社会期望行为越强烈。然而,解释结果需要谨慎,因为高分可能反映出诚实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可能是由于自我增强倾向造成的。
4. 信度与效度
任何心理学测试或量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评估。对 MCSDS 的研究表明它具有相对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满意的效度,能够有效地使用于不同的研究和临床环境中。
5. 评价与批评
尽管 Marlowe-Crowne 社会期望量表在心理学和相关领域广泛使用,但它也受到了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量表的项目可能过时(由于社会规范的变化),以及对个体社会期望动机的解释过于简单化。此外,还有研究指出该量表可能与应答者的自尊水平有关,也可能与其他人格特质存在交叉。
6. 修改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克服原始量表的一些局限性,研究者们开发了该量表的短版和修改版。这些版本旨在保持原始量表的核心目的,同时减少项目数量和/或更新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当代的社会规范和期望。
结论
Marlowe-Crowne 社会期望量表是心理学研究工具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根据社会期望来调整和报告自己的行为。然而,研究人员应该考虑到量表的局限性,并结合其他测量工具和评估方法综合理解个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