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测试
测试你的依恋人格SDS-国际标准版

测试你的依恋人格SDS-国际标准版

成人依恋量表(AAS)自测表 成人依恋量表(AAS)自测表
已有237人参与测试 18道精选问题
146人支持了该文章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鲍尔比通过对婴儿与母亲之间互动的研究,发现婴儿会通过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互动形成一种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被称为“依恋”。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主旨通过接近照顾者来获得安全感和保护。

  依恋风格的分类

  在鲍尔比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将依恋风格分为三类:

  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结,既能依赖他人,也能保持独立性。

  2. 焦虑型依恋(Anxious Attachment):个体对关系中的安全感需求较高,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行为。

  3.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个体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表现出情感疏离和独立性。

  后来,心理学家进一步扩展了依恋风格的类型,增加了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等类别。

  成人依恋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到成人关系中。成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到成年,影响其恋爱关系、友谊和职场关系。成人依恋风格通常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与婴儿依恋风格类似,但表现形式更为复杂。

  SDS依恋风格测评的起源

  SDS(Self-Dependent Style)依恋风格测评是一种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的测评,主旨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SDS测评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依恋风格不仅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还与个体的自我依赖程度密切相关。自我依赖(Self-Dependency)是指个体在情感和行为上依赖自己的程度,高自我依赖的个体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而低自我依赖的个体则更依赖他人。

  SDS依恋风格测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 自我依赖程度:评估个体在情感和行为上依赖自己的程度。

  2. 他人依赖程度:评估个体在情感和行为上依赖他人的程度。

  3. 情感表达:评估个体在关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

  4. 关系安全感:评估个体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水平。

  5. 冲突处理方式:评估个体在关系中处理冲突的方式。

  通过这些问题,SDS测评可以综合评估个体的依恋风格,并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高自我依赖,适度他人依赖,情感表达流畅,关系安全感高。

  2. 焦虑型依恋:低自我依赖,高他人依赖,情感表达过度,关系安全感低。

  3. 回避型依恋:高自我依赖,低他人依赖,情感表达抑制,关系安全感低。

  4. 混乱型依恋:自我依赖和他人依赖程度不稳定,情感表达混乱,关系安全感低。

  SDS测评的实施方式

  SDS依恋风格测评通常以问卷形式进行,参与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一系列陈述进行评分。测评结果会显示个体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并生成一份详细的依恋风格报告。

  SDS依恋风格测评的意义与作用

  促进自我理解

  SDS测评帮助个体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通过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个体可以更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改善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风格,可以帮助个体在关系中更好地沟通和互动。例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可以成为焦虑型或回避型伴侣的情感支持者,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个体则可以通过理解彼此的依恋模式来减少冲突。

  提升心理健康

  依恋风格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通过SDS测评,个体可以识别自己的依恋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心理健康。例如,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来减少焦虑感,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可以通过逐步建立信任感来改善人际关系。

  支持职业发展

  在职场中,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升职业发展。例如,高自我依赖的员工可以更好地独立完成任务,而低自我依赖的员工则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提升工作效率。

  SDS依恋风格测评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通过测评,个体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建立更健康的关系。对于心理咨询师、管理者和个人来说,SDS测评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2.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Erlbaum.

  3.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4.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

  5. Fraley, R. C., & Shaver, P. R. (2000).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4(2), 132-154.


来自《情感测试》频道
成人依恋量表(AAS)自测表
成人依恋量表(AAS)自测表
18道精选问题.深度专业分析
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