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控制源量表(MHLC)的理论基础源于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 Theory)。控制点理论由Julian Rotter于1966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其生活事件的控制信念存在差异。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和外部控制(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两种。
内部控制者 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来影响事件的结果。他们认为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技能、努力和决策。
外部控制者 则认为事件的结果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运气、命运、他人或环境。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结果的影响较小。
MHLC量表将控制点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评估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控制信念。该量表认为,个体对心理健康的控制信念会影响其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和效果。
MHLC量表的维度构成
MHLC量表通常包含三个维度,分别评估个体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控制信念:
内部控制(Inter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IHLC): 该维度评估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努力对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来维护和改善心理健康。例如,他们可能认为通过锻炼、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和积极思考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外部控制 - 命运(Chance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CHLC): 该维度评估个体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运气或命运等不可控因素影响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相信心理健康的好坏是命中注定的,与自身行为无关。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心理健康状况都无法改变。
外部控制 - 他人(Powerful Others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PHLC): 该维度评估个体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医生、家人、朋友等重要他人影响的程度。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相信心理健康的好坏取决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改善心理健康。
MHLC中文版的特点
MHLC量表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了验证。MHLC中文版为中国人群提供一种评估心理健康控制信念的工具。在翻译和验证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适应性: 为了确保量表在中文语境下的适用性,研究者会对量表进行文化适应性修改。这包括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例如,某些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在中国文化中产生歧义或误解。
信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量表的测量质量,研究者会对MHLC中文版进行信效度检验。信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常用的信度指标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如Cronbach's alpha系数)和重测信度。常用的效度指标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
常模建立: 为了便于解释和比较个体得分,研究者通常会建立MHLC中文版的常模。常模是指在特定人群中获得的量表得分分布情况。通过将个体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个体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
心理健康控制源量表(MHLC)包含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命运和外部控制-他人三个维度。MHLC中文版为人群提供评估心理健康控制信念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