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k及Buss(1981)将羞怯定义为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及受抑制。因此,羞怯量表既评价社交焦虑又评价行为抑制。原始的羞怯量表(ShynessScale.CheekUCBuss,1981)〔‘〕共有9个条目。但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一个有13个条目的修订量表(Cheek,1983)〔代此外,折衷的I1条的修订量表在某些研究中也得以应用。修订的Cheek及Buss的羞怯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极不相符或不真实,5=极为相符或真实〕。将其中4条标有“R”的评分反序计分(即原选1计石分,原选5计1分)后与其它所有评分相加即得到量表的总分。13条目量表的总分范围从13分(羞怯程度最低)到65分(
本量表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它共有18个项目,涉及信任的三种内涵: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可预测性指我们能否预见到同伴的特定行为,包括受我们欢迎的行为和不受我们欢迎的行为。量表作者认为凡行为能被预测者其行为均具有连贯性(无论是一贯地好还是一贯地坏)。而行为不可预测者则不能底得人们的信任。可依靠性是信任的最核心成分。而信赖则“使人们能无保留地确信同伴将继续负起责任并关心自己”。可根据受试者对每一项目的回答进行评分,有5个等级:1分-完全不同意、5分一完全同意。
生活满意度指数A(LifeSatisfactionIndexA,LSIA)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用于衡量人们对自身生活情况满意程度的指数。该指数从多个维度考量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包括经济状况、社交关系、身体健康、个人成就、居住环境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更客观地了解个人对生活的评价和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指数A旨在提供一个量化的工具,帮助人们全面了解自己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它通过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个人对各个生活方面的评价和感受。例如,经济状况指标考察个人的收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社交关系指标关注人际关系的亲密度、支持度和满意度;身体健康指标衡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
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最初的评分采用“是一否”方式,但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5级评分制。“是一否”评分制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在建立该表时,作者十分注重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概念。他们把社交回避与不能参与社交加以区分。指出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此外,他们谨慎地只将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等包括在内,而将诸如焦虑生理指数及受损的行为表现等内容排除在外。在最初的量表条目选择时,考虑了
Crowne和Marlewe1960年最初编制MCSD时旨在用其测量自我陈述中的SDR,但其后对MCSD结果的一系列研究使作者确信,这一工具所揭示的是更为广泛的动机问题,作者称之为认可需要(needforapproval)。后来,Crowne又将概念进一步修正为对不认可的回避。Crowne和Marlowe以Edwards的工作为基础开始SDR测量工具的编制,基于Edwards量表中的条目都带有病理性质,他们测重选取反应普通的个体行为和人际行为的条目。开始时,收集了50个条目,经条目分析和有经验的法官评定后,减少为33条。这些条目与MMPI各分表仍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但没有Edwards量表那么高
自30年代H·Selye提出应激(stress)的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的关注。1967年Holme和Rahe编制了第一份包含43个项目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川,开辟了生活事件量化研究的途径。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及职业群体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及认知评价方式的差异,针对特殊群体的生活事件量表也相继问世。国内80年代杨德森和张明园教授等结合我国国情先后编制了两份生活事件量表,两份量表各有特色,已被多项研究引用。作者在综括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所扮演的家庭社会角色,于1987年编制了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
主人格分布包括:S属性(施)、M属性(受)——偏身体上;Dom属性(支配)、Sub属性(臣服)——偏精神上;以及switch(双属性),共5种属性。 这五种属性通常出现在BDSM(性虐恋)文化中,代表不同的行为倾向和心理角色。以下是对每种属性的简要介绍: 1.S属性(施):S代表“Sadist”(施虐者)。具有S属性的人倾向于从身体上施加痛苦或控制他人中获得愉悦或满足感。S属性的人可能会在性活动或其他场合中表现出对身体主导和施虐的欲望。 2.M属性(受):M代表“Masochist”(受虐者)。具有M属性的人倾向于从被施加痛苦或被控制中获得愉悦或满足感。M属性的人可能会享受身体上的刺
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以下简称「比内量表」)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m.Terman)根据比奈-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Scale)修订的个人智力测试量表,比内量表测试从5个方面评估认知和智力:知识(knowledge)、定量推理(quantitativereasoning)、视觉空间加工(visual-spatialprocessing)、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流体推理(fluidreasoning),测试方式包括口语和非口语。 测试是从稍低于被试者实际年龄组开始,如果在该组有任何一项不通过,则降到更低一级年龄组测试,直到在某个年龄组全
瑞文智力测试(Raven'sProgressiveMatrices,简称RPM)是一种非语言智力测试,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C·瑞文(JohnC.Raven)于1938年设计。这种测试旨在评估受试者的抽象推理能力,即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模式来解决问题。瑞文智力测试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军事等领域,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起源 约翰·C·瑞文在设计这项测试时,受到了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Spearman)的智力二因素理论的影响。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而瑞文智力测试主要针对g因素,即一般智力。瑞文希望通过这种测试来衡量个体在不同
丹麦门萨(MensaDenmark)的权威智商测试是门萨国际组织的一部分,其智商测试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严谨和科学的智商测评之一。门萨组织的智商测试旨在筛选出智商位于全球人口前2%的群体。以下是对丹麦门萨智商测试的详细分析: 1.起源和背景 门萨(Mensa)于1946年在英国成立,是全球最大的高智商团体之一。门萨的使命是通过社交、文化、和智力交流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运用。丹麦门萨作为门萨国际的一部分,承接了这一使命,并为丹麦的高智商人士提供了加入门萨的途径。 2.题型 丹麦门萨的智商测试题型通常以逻辑推理题为主。这些题目设计为与文化和语言无关,尽量减少对测试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