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PI 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撒韦(S.R.Hathaway)和精神科医生麦金利(J.C.Mckinley)于 20 世纪 40 年代编制而成。它的诞生源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需求,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
MMPI 的结构与内容
MMPI 包含多个量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临床量表
疑病(Hs):测量对身体功能的过度关注和担忧。
抑郁(D):评估抑郁情绪的程度。
癔病(Hy):反映心理转换症状和情感表达。
精神病态(Pd):衡量反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
男子气 - 女子气(Mf):考察性别角色认同和行为特征。
妄想狂(Pa):评估偏执观念和多疑程度。
精神衰弱(Pt):反映焦虑、强迫和神经衰弱症状。
精神分裂症(Sc):检测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特征。
轻躁狂(Ma):衡量躁狂或轻躁狂的倾向。
效度量表
不能回答的问题(Q):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认真回答问题。
说谎分数(L):评估被试是否在夸大或伪装自己的优点。
诈病分数(F):判断被试是否故意伪装疾病。
校正分数(K):用于校正某些量表的得分,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MMPI 的测试过程与方法
MMPI 通常采用纸笔测试或计算机化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回答。问题的形式包括是非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测试过程一般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通常在 1-2 小时左右。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者需要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并认真阅读测试指导语,如实回答问题。
MMPI 的结果解读
MMPI 的结果解读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一般来说,测试结果会以量表得分的形式呈现,每个量表的得分都有一定的参考范围。
如果某个临床量表的得分超过了一定的临界值,可能表明被试在该方面存在心理问题或人格特质异常。例如,高抑郁量表得分可能提示被试存在抑郁情绪;高精神病态量表得分可能意味着被试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
然而,MMPI 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诊断依据,而是需要结合被试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此外,效度量表的得分也可以提供有关被试测试态度和真实性的信息。如果效度量表得分异常,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测试或进一步评估被试的测试动机。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MMPI 的局限性,在使用时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过分依赖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