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评量表 (SDS) 由美国学者 William W.K. Zung 于 1965 年编制,用于快速评估个体的抑郁程度。该量表包含 20 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了一种与抑郁相关的症状或感受。这些条目涵盖了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等方面。
这 20 个条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方面: 涉及悲伤、沮丧、焦虑、易怒等情绪体验。例如,“我觉得沮丧,郁闷”,“我感到容易激动,坐立不安”。
认知方面: 涉及对未来的悲观、对自己的否定、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症状。例如,“我觉得我对未来感到悲观”,“我觉得我一无是处”。
行为方面: 涉及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社交退缩等行为改变。例如,“我发现我很容易哭出来”,“我做事情感到困难”。
生理方面: 涉及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性欲减退、疲劳等生理症状。例如,“我晚上睡眠不好”,“我感到疲乏”。
每个条目都采用四级评分制,受试者根据过去一周内的实际感受,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
1 分:很少或根本没有
2 分:有时
3 分:经常
4 分:总是
这 20 个条目中,有 10 个条目是正向描述,另外 10 个条目是反向描述。正向描述的条目是指,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高。反向描述的条目是指,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低。在计算总分时,需要对反向计分的条目进行转换。
以下是 SDS 量表的 20 个条目(仅供参考,具体版本可能略有差异):
我觉得沮丧,郁闷。
我早上感觉最好。
我感到想哭,或者很容易哭出来。
我晚上睡眠不好。
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我享受性生活。
我发现我很容易激动,坐立不安。
我感到便秘。
我的心跳比平时快。
我没有理由地感到疲乏。
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晰。
我觉得做事情很容易。
我感到想哭,或者很容易哭出来。
我感到对未来感到悲观。
我感到容易激动,坐立不安。
我感到我一无是处。
我发现我很容易哭出来。
我感到疲乏。
我的头脑像往常一样清晰。
我感到我一无是处。
SDS 评分方法
SDS 的评分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反向计分条目转换: 首先,需要对反向计分的条目进行转换。具体方法是,用 5 减去受试者在该条目上的得分。例如,如果受试者在第 2 题(我早上感觉最好)上选择了 4 分,那么转换后的得分就是 5 - 4 = 1 分。需要进行反向计分转换的条目通常会在量表说明中明确指出。常见的需要反向计分的条目包括:2, 5, 6, 11, 12, 14, 16, 17, 19, 20。
计算总粗分: 将所有 20 个条目的得分(包括转换后的得分)加总,得到总粗分。总粗分的范围在 20 到 80 之间。
计算标准分: 为了便于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抑郁程度,需要将总粗分转换为标准分。标准分的计算公式为:标准分 = (总粗分 / 80) * 100。标准分的范围在 25 到 100 之间。
SDS 结果解读
根据标准分,可以将个体的抑郁程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正常: 标准分 < 50
轻度抑郁: 50 ≤ 标准分 < 60
中度抑郁: 60 ≤ 标准分 < 70
重度抑郁: 标准分 ≥ 70
SDS 只是一个自评量表,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唯一依据。如果受试者的 SDS 结果显示存在抑郁倾向,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此外,SDS 的结果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受试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因此,在解读 SDS 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过度解读或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