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评量表 (SDS) 由 William W.K. Zung 于 1965 年编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自评量表,用于快速评估个体的抑郁程度。该量表包含 20 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一种与抑郁相关的症状或感受。这些条目涵盖了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等方面。
这 20 个条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方面: 涉及悲伤、沮丧、焦虑、易怒等情绪体验。例如,“我觉得沮丧,郁闷”,“我感到比平时更容易激动,或者容易烦躁”。
认知方面: 涉及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等认知功能障碍。例如,“我发现自己很难做出决定”,“我觉得我的头脑不如以前清楚”。
行为方面: 涉及活动减少、兴趣丧失、社交退缩等行为改变。例如,“我发现自己做事情比平时困难”,“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不愉快”。
生理方面: 涉及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性欲减退、疲劳乏力等生理症状。例如,“我睡眠不好”,“我感到疲乏”。
这 20 个条目中,有 10 个条目是正向描述,即症状的存在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另外 10 个条目是反向描述,即症状的存在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这种正反向结合的设计,可以减少受试者因固定回答模式而产生的偏差。
以下是 SDS 的 20 个条目:
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落。
我感到早晨的心情最好。
我一阵阵哭出来或者觉得想哭。
我晚上睡眠不好。
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我与异性相处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我发觉我的大便比平常慢。
我的心跳比平常快。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我觉得容易做我所做的事情。
我觉得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安静。
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
我觉得容易激动,容易烦乱。
我觉得一切都很好。
我觉得我对于别人是有用的和需要的。
我发现自己很难做出决定。
我觉得我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我觉得如果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我觉得我仍然喜欢我平时喜欢的东西。
SDS 的评分方法
SDS 的评分方法相对简单,每个条目都有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不同的程度:
1 分:很少或根本没有
2 分:有时
3 分:经常
4 分:总是
对于正向描述的条目(例如,“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落”),直接按照受试者选择的选项进行评分。对于反向描述的条目(例如,“我觉得一切都很好”),需要进行反向计分,即:
1 分变为 4 分
2 分变为 3 分
3 分变为 2 分
4 分变为 1 分
完成所有条目的评分后,将 20 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总粗分。然后,将总粗分乘以 1.25,得到标准分。标准分是 SDS 的最终得分,用于评估个体的抑郁程度。
例如,如果一个受试者在所有条目上的得分总和为 50 分,那么他的标准分就是 50 * 1.25 = 62.5 分。
SDS 只是一个自评量表,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唯一依据。如果 SDS 的结果显示存在抑郁倾向,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此外,在解读 SDS 结果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抑郁症状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 SDS 结果时需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抑郁症状的体验和感受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 SDS 结果时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其他因素: 某些生理疾病或药物可能会引起类似抑郁的症状,因此在解读 SDS 结果时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抑郁自评量表 (SDS) 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自评量表,用于快速评估个体的抑郁程度。该量表包含 20 个条目,涵盖了抑郁症的常见症状。通过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并计算标准分,可以初步了解个体的抑郁程度。然而,SDS 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唯一依据。如果 SDS 的结果显示存在抑郁倾向,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理解 SDS 的构成、评分方法和结果解读,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进行抑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