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简称SAD)通常包含多个项目,这些项目围绕着人们在不同社交场景下的感受、行为表现等进行设计。例如,会问到个体是否害怕参加社交聚会、是否担心在众人面前说话出丑、是否会尽量避开与陌生人交流等内容。每个项目都提供了相应的回答选项,常见的是类似“是”与“否”的二分法选项,或者采用程度性的李克特量表式选项,如“从不”“偶尔”“经常”“总是”等。
计分规则
二分法选项的计分
当采用“是”“否”这样的回答形式时,一般来说,选择“是”代表存在相应的社交回避或苦恼情况,会记为1分;而选择“否”则意味着不存在或者较少出现该情况,记为0分。比如,题目为“你是否会因为害怕尴尬而拒绝参加朋友聚会”,若回答“是”,那就计1分,回答“否”则计0分。将所有这类二分法题目的得分相加,就能得到一个基础的总分,这个总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体状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研究或者应用场景下,可能会根据具体需求对“是”“否”对应的计分进行适当调整,但总体原则是体现出有回避苦恼和无回避苦恼的差异。
李克特量表式选项的计分
若是采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这类程度性的选项,通常会赋予不同的分值。比如,“从不”记为1分,意味着几乎不存在相应的社交回避或苦恼表现;“偶尔”记为2分,说明有一定程度但不频繁出现;“经常”记为3分,显示这种情况出现较为频繁;“总是”记为4分,代表个体在相关社交情境中几乎总是会出现回避或苦恼的反应。把各个题目按照这样的计分规则统计后,汇总所有题目的分值,便得到最终的总分。这种计分方式能够更细腻地捕捉个体在社交方面的感受程度差异,相较于简单的二分法计分,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分数的解读
在得到总分后,如何解读其代表的意义也很关键。一般来说,会有一个既定的参考范围,低分往往意味着个体在社交情境中较少出现回避行为,苦恼程度也较低,说明其社交适应性较好,能够相对自如地应对各类社交场合。而高分则预示着个体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交回避倾向,并且常常在社交过程中体验到苦恼情绪,可能存在社交焦虑等方面的问题。不过,这个参考范围并非绝对固定,不同的研究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具体的界定,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正常的分数范围和成年职场人群可能就有所不同。
此外,除了关注总分外,有时还会分析各个子维度的得分情况。因为量表可能会从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等不同维度进行考查,了解各个维度的具体得分,可以更精准地知晓个体到底是更倾向于回避社交活动,还是主要在参与社交时内心充满苦恼,以便为后续的心理干预、辅导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