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测试
测试abo属性(Alpha Beta Omega)和信息素

测试abo属性(Alpha Beta Omega)和信息素

你的abo信息素检测单测试 你的abo信息素检测单测试
已有18人参与测试 20道精选问题
121人支持了该文章

  在当代亚文化领域,ABO世界观以其独特的生物社会学架构,掀起了一场关于性别、权力与本能的文化风暴。这套起源于欧美同人圈的设定,将人类划分为Alpha(领导者)、Beta(中立者)、Omega(服从者)三大生理阶级,并通过信息素(Pheromone)构建出充满张力的等级秩序。

327213659696.jpg

  ABO体系的起源与进化:从动物行为学到同人创作

  1. 生物学溯源:被重构的狼群理论

  ABO体系的灵感来源常被归于动物行为学中的“狼群等级假说”。1970年代,动物学家鲁道夫·申克尔提出狼群存在严格社会分层,该理论后被证实存在观察偏差——野生狼群实为家庭单位,所谓“Alpha狼”实为父母而非暴力竞争者。但这一被误读的理论,恰为ABO世界观提供了“科学化包装”:

  Alpha:借用了头狼的支配者形象,强化体力、领导力与攻击性;

  Omega:取自狼群中地位最低的个体,转化为具有生育功能的服从者;

  Beta:作为缓冲带,维持群体稳定性的“大多数”。

  2. 文化基因重组:耽美文学与酷儿理论的碰撞

  ABO体系在21世纪初的同人创作中完成蜕变:

  2002年:欧美《Supernatural》同人圈首次出现狼人ABO设定;

  2010年:中国耽美小说《破晓》系统引入信息素、发情期等元素;

  2015年:ABO成为全球同人创作通用范式,衍生出哨兵向导体系、丧尸ABO等变体。

  这种设定既满足了读者对“强冲突戏剧性”的需求,又为探讨性别流动性提供了安全试验场。正如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所言:“ABO创造了一个允许角色在生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间摇摆的模糊地带。”

30327213739596.jpg

  信息素:化学分子构建的隐形牢笼

  在ABO体系中,信息素不仅是生理特征,更是权力运作的介质。这种设定对生物学中的信息素机制进行了戏剧化放大:

  1. 虚构生理学架构

类型 信息素特征 社会功能
Alpha 烈酒/硝烟味,具有压制性 宣告支配权,触发Omega发情反应
Beta 淡香/无味,稳定性强 缓冲群体信息素冲突,维持社会平衡 
Omega 甜腻/花果香,诱发保护欲 吸引Alpha标记,确保优质基因传递


  2. 权力规训工具

  空间控制:Alpha的信息素可强制划定领地,Omega则需佩戴抑制贴隐藏气息;

  身份识别:特定气味成为阶级标识(如薄荷味Alpha象征冷峻精英);

  行为调控:发情期Omega散发的信息素会引发Alpha集体躁动,迫使社会启动管控机制。

  典型案例:在小说《残次品》中,主角林静恒作为S级Alpha,其信息素被设定为“星际尘埃与血的味道”,既暗示宇宙征服者的身份,又隐喻其自我毁灭倾向。

  社会结构解剖:生物决定论下的权力金字塔

  ABO世界观的深层魅力,在于用生理差异合理化社会不平等:

  1. 阶级固化系统

  基因世袭:Alpha与Omega的后代有80%概率继承父母等级;

  资源垄断:Alpha掌控军政要职,Omega被限制从事高危工作;

  教育分流:抑制剂使用课程成为Omega必修课,Alpha则接受领导力特训。

  2. 性别解构与重建

  生理性别脱钩:男性Omega可怀孕,女性Alpha具有标记能力;

  第二性别压迫:Omega即便在传统性别框架中处于强势地位(如男性Alpha),仍可能因第二性别沦为被支配者。

  这种设定解构了传统性别二元论,却建立起更复杂的“交叉性压迫”体系。

  文化隐喻:当代焦虑的奇幻投射

  ABO热潮背后,是全球化时代集体心理的镜像反射:

  1. 身份认同危机

  Omega的抑制剂依赖,隐喻现代社会对情绪管理的病态追求;

  Beta的“透明人困境”,反映原子化社会中个体存在感缺失;

  Alpha的易感期暴走,象征精英阶层的精神崩溃风险。

  2. 技术伦理恐惧

  基因改造Omega(如《人鱼陷落》中的实验体),暗喻生物科技失控危机;

327213818268.jpg

  人工合成信息素黑市,对应现实中的增强药物滥用现象。

  3. 权力关系解谜

  ABO作品常出现“逆标记”情节(Omega反向标记Alpha),这实质是弱势群体对结构性压迫的反叛实验。如泰剧《分诊处》通过Omega医生Tinh强制标记Alpha军官,探讨医疗权力与生物权力的博弈。

  现实世界的ABO投影:从职场到婚恋

  ABO设定的流行,源于其对现实社会机制的精准映射:

  1. 职场动物王国

  Alpha型领导:狼性文化推崇者,信奉丛林法则;

  Beta型员工:沉默的大多数,维持组织日常运转;

  Omega型创意者:灵感迸发但需被“管理”的潜在麻烦源。

  2. 婚恋市场编码

  征友广告中“寻找我的Alpha”实为慕强心理的修辞转化;

  Omega化审美(幼态化、依赖性)影响整容与穿搭潮流;

  信息素匹配APP原型已现:某些交友软件通过体味样本分析相容性。

  3. 性别政治辩论

  女权主义者批判ABO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但酷儿群体认为其提供了“性别游乐场”——一个可随意组合生理特征与社会角色的安全空间。

50327213907921.jpg

  科学审视:人类信息素的真实图景

  尽管ABO体系高度戏剧化,但其科学基础值得探究:

  1. 现实中的信息素研究

  雄二烯酮:男性汗液中的化合物,可能提升女性情绪稳定性;

  雌四烯醇:女性尿液中的物质,被证明可同步月经周期;

  犁鼻器退化之谜:人类是否保有信息素接收器官仍存争议。

  2. 虚构与现实的鸿沟

  作用强度差异:真实信息素效应微弱,远达不到ABO中的行为控制程度;

  方向特异性缺失:现实中信息素不存在明确的阶级指向性;

  文化建构影响:茉莉花香在印度象征神圣,在法国却关联情欲,说明气味感知高度依赖文化编码。

  伦理困境:甜蜜的毒药与反抗的可能

  ABO设定的争议性,恰是其文化价值的试金石:

  1. 危险的美学

  生物决定论陷阱:用“天生如此”合理化歧视;

  暴力浪漫化:强制标记情节可能淡化性同意议题;

  生育捆绑焦虑:Omega的生殖功能强化,折射现实中的母职惩罚。

  2. 反抗叙事的光谱

  温和改良派:通过抑制剂研发争取平等(如《ABO之强制受孕》中的避孕技术革命);

  激进革命派:摧毁信息素分泌系统实现阶级废除(如《废ABO》中的基因编辑战争);

  个体超越者:双性/无性者打破三元结构(如《第三性》中的变异种群)。

  ABO世界观如同一面哈哈镜,既扭曲放大着现实社会的权力肌理,也折射出人类对自由的本能渴望。当我们在深夜为虚构角色反抗命运而热血沸腾时,或许也在无意识中演练着现实中的抗争策略。这种设定的真正启示,不在于其构建的等级牢笼,而在于每个阅读者心中悄然生长的觉悟——正如《性别是条毛毛虫》中的宣言:“信息素可以划定牢房,但永远无法禁锢思想。”在ABO的镜面迷宫中,我们最终照见的,始终是自己对平等与尊严的永恒追问。


来自《趣味测试》频道
你的abo信息素检测单测试
你的abo信息素检测单测试
20道精选问题.深度专业分析
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