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以情感状态极端波动为特征的重性精神疾病,表现为躁狂 / 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伴随认知、行为及生理功能的显著改变。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及遗传易感性,临床分型复杂且误诊率较高(约 60% 患者首次就诊被误诊为单相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症状矩阵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需满足「情感极性转换」这一本质特征,即同时存在心境高涨(躁狂)与心境低落(抑郁)的发作史,且发作间期情感状态可恢复正常。自测体系需覆盖以下五大核心症状维度:
(一)躁狂 / 轻躁狂症状群(12 项核心指标)
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持续至少 1 周,影响社会功能)
表现为异常愉悦、夸大感(如认为自己拥有特殊能力),或因小事暴怒(如被打断谈话时激烈争吵)
神经机制: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过度激活,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抑制减弱
思维奔逸与意念飘忽
言语速度加快(每分钟超过 200 词)、话题跳跃(如从谈论天气突然转向宇宙起源)
认知测试:词语联想速度较基线提升 30%,但语义关联性下降
目标导向行为亢进
同时启动多个项目(如凌晨 3 点开始创业计划)、过度消费(1 天内刷爆 3 张信用卡)
典型案例:某患者在躁狂期购买 17 台手机,称要「建立全球通讯网络」
睡眠需求减少
每日仅需 3-4 小时睡眠即可保持精力,且无困倦感(区别于失眠的疲惫感)
(二)抑郁症状群(11 项核心指标)
情感低落与快感缺失
持续 2 周以上的悲伤情绪,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如以往热爱的运动变得毫无吸引力)
生理标志:杏仁核代谢活性升高,伏隔核多巴胺受体结合率下降
自我评价降低
强烈的无价值感(如认为「自己是家人的负担」)、自责自罪(将失业归咎于「天生愚蠢」)
认知功能抑制
注意力涣散(阅读时反复跳过段落)、决策困难(花 1 小时选择午餐)
神经影像: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血流量减少 25%
自杀相关意念
包含自杀想法(「不如死了算了」)、具体计划(准备安眠药)或尝试行为
(三)混合发作症状(8 项核心指标)
同时存在至少 3 项躁狂症状与 3 项抑郁症状,持续 1 周以上:
激越性抑郁:情绪低落的同时伴随坐立不安(每日起身走动超 50 次)
烦躁性高涨:情感高涨但易被激怒(大笑时突然呵斥他人)
生理紊乱:暴食与厌食交替(1 天内进食 8 次又催吐)
二、临床分型与症状权重差异
自测体系需区分不同亚型的症状组合特征,避免将单相抑郁与双相 II 型混淆(后者存在轻躁狂发作史):
(一)双相 I 型障碍(躁狂 - 抑郁循环)
诊断核心:至少 1 次完全躁狂发作(需满足≥3 项核心症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症状特点:躁狂期常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夸大妄想、幻听),约 40% 患者出现冲动攻击行为
(二)双相 II 型障碍(轻躁狂 - 抑郁循环)
诊断核心:无完全躁狂发作,存在轻躁狂发作(持续 4 天,症状较轻但可被他人察觉)
误诊陷阱:患者常因抑郁就诊,轻躁狂期被误认为「状态良好」,需通过以下特征识别:
轻躁狂期工作效率骤升(如 3 天完成 1 个月工作量)但伴随判断力下降(签署不公平合同)
发作间期正常,无精神病性症状
(三)环性心境障碍(慢性波动)
诊断核心:2 年以上(儿童青少年 1 年)的轻躁狂与抑郁症状波动,未达完全发作标准
症状特征:情感波动周期短(平均 2-4 周),常被误解为「性格不稳定」
三、自测体系的维度设计原理
90 题自测表采用「症状频率 - 强度 - 持续时间 - 社会功能」四维评估模型,每个题目对应 DSM-5 诊断标准的操作化定义:
(一)时间轴评估(占比 20%)
区分「发作期」与「间歇期」:如「过去 1 个月内是否有连续 4 天情绪异常高涨?」(对应轻躁狂发作时长)
排除躯体疾病影响:「这种状态是否由药物 / 酒精引起?」(鉴别器质性心境障碍)
(二)症状组合验证(占比 40%)
采用「症状簇匹配」原则,避免单一症状误判:
躁狂症状簇
需同时存在
抑郁症状簇
需同时存在
情感高涨
+ 活动增多
情感低落
+ 精力下降
思维奔逸
+ 睡眠减少
快感缺失
+ 食欲改变
(三)功能损害评估(占比 30%)
通过社会功能量表(SOFAS)转化设计,评估症状对生活的影响:
职业功能:「是否因情绪问题导致工作失误增加?」(≥3 次 / 月计 1 分)
人际关系:「是否因易怒与家人争吵频率显著上升?」(每周≥2 次计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