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Burnout)是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综合征,通常发生在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且未能有效应对的个体身上。它并非简单的疲劳或压力,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涉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负面状态。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核心维度: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指个体感到情感资源耗尽,精力衰竭,无法再为工作付出情感投入的状态。这种耗竭感不仅体现在工作层面,还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个体感到身心俱疲。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也称为玩世不恭,指个体对工作对象(如服务对象、同事等)产生疏远、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他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缺乏同情心和人情味,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人际关系。
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指个体对自身工作能力和成就的评价降低,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
职业倦怠量表(MBI)的诞生
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和Susan E. Jackson于1981年共同开发的,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职业倦怠评估工具。MBI的诞生标志着职业倦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干预职业倦怠问题。
Maslach和Jackson在对大量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维结构模型,并据此编制了MBI量表。该量表旨在测量个体在工作中的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上的表现,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职业倦怠。
MBI量表的构成
MBI量表根据不同的职业群体,发展出了多个版本,其中最常用的包括:
MBI-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MBI-GS): 适用于各种职业群体,包括非服务行业人员。
MBI-人类服务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 适用于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人员,如教师、医护人员、社工等。
MBI-教育者版(MBI-Educators Survey,MBI-ES): 专门针对教育工作者设计。
不同版本的MBI量表在题项数量和内容上略有差异,但都围绕着情绪耗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展开。
MBI-人类服务版(MBI-HSS)
MBI-HS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版本,包含22个题项,分别测量三个维度: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9个题项,例如:“我觉得我的工作让我情绪耗竭”、“我觉得我工作过度”。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5个题项,例如:“我觉得我对我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冷漠”、“我不在乎我的服务对象发生了什么”。
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8个题项,例如:“我觉得我在工作中精力充沛”、“我能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MBI-通用版(MBI-GS)
MBI-GS包含16个题项,同样测量三个维度,但对题项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其更适用于非服务行业人员:
耗竭(Exhaustion): 5个题项,对应于MBI-HSS中的情绪耗竭维度,例如:“我觉得我的工作让我筋疲力尽”、“我觉得我工作过度”。
玩世不恭(Cynicism): 5个题项,对应于MBI-HSS中的去人格化维度,例如:“我对我的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我对我的同事越来越冷漠”。
职业效能(Professional Efficacy): 6个题项,对应于MBI-HSS中的成就感降低维度,但采用积极的表述方式,例如:“我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觉得我在工作中很有价值”。
MBI量表的维度解释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耗竭(Exhaustion)
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容易被个体感知到的。它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情感资源耗尽程度,表现为感到疲惫、沮丧、无助、绝望等负面情绪。情绪耗竭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其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质量。
高情绪耗竭的个体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感到持续的疲劳和精力不足
容易感到烦躁、焦虑和易怒
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
难以集中注意力和做出决策
出现失眠、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玩世不恭(Cynicism)
去人格化是指个体对工作对象(如服务对象、同事等)产生疏远、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他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缺乏同情心和人情味,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和人际关系。
高度去人格化的个体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对工作对象缺乏同情心和理解
将工作对象视为负担或障碍
对工作对象采取冷漠、疏远甚至敌对的态度
避免与工作对象进行深入交流
对工作失去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职业效能(Professional Efficacy)
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能力和成就的评价降低,感到自己无法胜任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
低成就感的个体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感到不满意
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
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
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
对未来失去信心
MBI-GS中的“职业效能”维度采用积极的表述方式,因此,高职业效能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工作能力和成就的评价较高,与MBI-HSS中的低成就感相对应。
MBI量表的评分与解释
MBI量表的每个题项都采用Likert量表进行评分,通常为0-6分或0-7分,分别代表“从不”到“总是”。
MBI-HSS:
情绪耗竭:9个题项,总分范围0-54分
去人格化:5个题项,总分范围0-30分
成就感降低:8个题项,总分范围0-48分
MBI-GS:
耗竭:5个题项,总分范围0-30分
玩世不恭:5个题项,总分范围0-30分
职业效能:6个题项,总分范围0-36分
MBI量表并没有统一的cutoff值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职业倦怠,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职业群体和研究目的来确定。一般来说,每个维度得分越高(对于职业效能维度,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在该维度上的倦怠程度越高。
研究者通常会将每个维度的得分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根据三个维度的组合来判断个体的职业倦怠程度。例如,高情绪耗竭、高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职业倦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