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自杀预防项目必须以对公众自杀态度的深人了解为基础。国外资料中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因文化差异,诸多条目并不适合于国内使用。国内曾有学者自编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调查问卷,并对医务人员对自杀的态度结构进行了分析阁。本文介绍我们自编的“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AttitudeQuestionnaire,QSA)”。本问卷旨在了解国人对自杀的态度,以期为我国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资料与指导,在下列每个间题的后面都标有1,2,3,4,5,五个数字供您选择,数字1-5分别代表您对问题从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的态度,请根据您的选择相应
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系William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为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1972年Zung氏增编了与之相应的检查者用本,改自评为他评,称为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StatusInventory,DSI)。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内容:SDS和DSI分别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的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1.精神性一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两个条目;2.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
抑郁状态问卷在线测试(DepressionInventoryStatus,简称DIS)是用于评估个体当前抑郁情绪状态的自评工具。DIS通过一系列标准化问题,帮助个人和专业人士识别和量化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这种在线测试通常由心理学专家或精神健康专业人员设计,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DIS的设计通常基于现有的抑郁评估工具,如贝克抑郁量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HAMD),并结合了在线测试的特点,如用户友好性、匿名性和即时反馈。DIS的问卷可能包含多个维度,涵盖抑郁症状的不
自动思维问卷(ATQ)是为评价与抑郁有关的自动出现的消极思想的频度而设计的。用以找出抑郁患者表达自己认知体验的内在自我描写(Hollon&Keridall,1980)。ATQ涉及抑郁的四个层面:(1)个体适应不良及对改变的渴求;(2)消极的自我概念与消极的期望;(3)自信不足;(4)无助感。该问卷询问受试者最近一周内三十种不同想法的出现频度。频度分五级评分:1一无;2=偶尔;3一有时;4=经常;5=持续存在。所有条目均为抑郁消极体验,指向抑郁飞其得分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频度越高抑郁越重(例如:“我毫无价值”,“我的将来毫无希望”,“我让人失望”。)总分范围为30(无抑郁或抑郁极轻)到
自测健康是指您本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自测健康评定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个体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本量表就是让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化测量,以便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健康信息为自己的健康保护提供帮助!0:表示睡眠非常差;5:表示睡眠非常好;在0-5间:越靠近0表明睡眠越差,越靠近5表明睡眠越好;
PLOC从心理控制源角度出发,评定了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评定内容涉及到责任感、成效及对控制的看法。PLOC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最初的设计表包括200个条目,经过在专科、大学生中试测,删去了一些含义不清的条目,随后在上百位有上小学子女的父母中再次评定,经过复杂的统计学处理,建立了目前的版本,包括5个因子: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该量表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缺乏大样本的常模、没有时间稳定性方面的资料,抽样父母中子女年龄分布不清楚。尽管如此,由于该量表在建立时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修改,仍不失为一项有用的工具。量表中的条目简单易懂,与教育子女方面的问题
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StateandTraitLonelinessScale)是一种常用于测量个体孤独感受程度的心理测量工具。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到的不满、与他人的疏离以及缺乏社交联系的主观体验。该量表由诺曼·佛利(NormanH.Anderson)和丹尼尔·卡普斯(DanielH.G.Caput)于1998年开发。它包括两个子尺度:状态性孤独和特质性孤独。状态性孤独评估个体在特定时间点上的孤独感受,而特质性孤独评估个体长期以来的孤独感受。状态性孤独子尺度主要测量个体在某个具体时间段内的孤独感受程度。它包含了对个体情感状态的评估,例如是否感到忧伤、孤独和与他人断开连接等。这个尺度可以
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已有关于焦虑的临床研究报告。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测量工具以致少有贡献的研究。50年代以来已有测量焦虑的量表问世,有关焦虑的研究有所进展。Cattell(1961-1966)和Spielberger(1966-1979)提出状态焦虑(StateAnxiety)和特质焦虑(TraitAnxiety)的概念。前者描述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和神经质,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一般为短暂性的。特质焦虑则用来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Spielberger等人编制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目的旨在临床学
Gentry(1983)曾较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发展一门“应付科学"(ScienceofCoping)。这种意见是对Pelietier于七十年+代提出的“现代人类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认同的结果。因为,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心。但是,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是良好的应付方式?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虽然近十多年来,此类问题国外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似乎仍无统一的意见和工具。而国内有关应付与应付方式评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在这份问卷上有共85个问题。请你依次回答这些问题,回答不需要写字,只在每个问题后面的“是”或“否”中选择一个。 这一问卷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拟定,1952年正式发表,称Maudstey医学问卷,共40个项目,主要调查神经质,后来称N量表.1959年第一次修订,增加了外向(E)量表,为蒙德斯利个性调查表(MPI),共48个项目。1964年第二次修订成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I),并增加了“测谎”(L)量表,共57个项目。艾森克人格问卷由刘协和(1980年)等翻译引进该量表的成人本和幼儿本。陈仲庚1983年完成了克森人格成人问卷修订,其成人卷85题